目 录
一、“十三五”发展建设的十大成果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十项主要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十大任务和重大使命
五、五大保障措施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新高教40条”、“高教22条”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有关精神,为了更好地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民办高校规范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制订本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建设的十大成果
“十三五”时期,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走应用型办学之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英才,坚持“三三”办学理念,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概括为十大成果:
(一)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不断完善党组织在学校组织结构和治理体系中的主体责任,党组织班子成员进入学校决策层,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保证了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贯彻不折不扣。学校团建工作扎实开展,2019年,学校团委组织735人次,参与了“二青会”12个项目的志愿服务工作,荣获团队与个人多项荣誉,山西主流媒体多次采访报道,我校提出的志愿者选拔标准——把好五关:政治关、人品关、形象关、纪律关、知识技能关,被推广为全省志愿者选拔标准,受到组委会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和疫情防控、精准扶贫等成果丰硕,连续五年三届获评“文明校园”。“十三五”期间先后荣获全省“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全国“第二批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其案例入选全国民办党建特色项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十遵循”被教育厅推广,校党委副书记原美荣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我校扶贫事迹被收入《山西省脱贫攻坚教育扶贫工作推进会暨教育扶贫论坛交流材料汇编》并获评全省扶贫先进单位。2020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全省高校做典型发言,学校党委被授予“双强六好”省级示范党组织称号。截至2020年底,校党委设有13个党总支,37个党支部,1209个党员。“十三五”期间,学校党的建设得到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确保了党的工作在民办学校扎实有力,始终让党旗在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高高飘扬。
(二)应用型办学特色更加彰显
“十二五”期间,我校实现了从职业院校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升格。“十三五”期间,进一步理清了应用型办学定位,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明确定位,突出了办学特色。
2016年学校获批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同时学校牵头成立了山西省应用型高等学校联盟,并提出了“双九双百”应用型高校建设标准;2018年又成功获准设立了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学校以联盟为依托,以山西省人文社科基地“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为智库,积极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全面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不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三)学科专业布局趋于合理
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十三五”末,学校设有31个本科专业,在学科布局方面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为辅、传承艺术学、其他学科均衡发展的格局。“工程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我校共申请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6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项,获批软件著作权授权32项。“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为省级优势特色建设学科,依托该学科,建设了校级重点实验室 “BIM 实验室”。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省部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立项99 项;发表学术论文 1200 余篇,出版专著29部;撰写决策咨询报告2篇。《FLASH动画设计》《包装设计》《键盘即兴演奏》《广告创意与策划》被省教育厅认定为“2020 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培育课程”,《晋绣》获批为第三批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
(四)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完成了30余万平方米面积的基建任务。图书馆配置了5台歌德电子图书借阅机、10万册镜像版电子图书。与超星数字集团合作,开通超星“学习通”使用权限,师生通过“学习通”APP可以查阅资料、阅读数百万种电子图书、获取6000余种期刊文章,实现了书品书类与各专业对接。同时,完成了41个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启动落实省“1331” 重点工程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优势特色学科 BIM技术应用实验中心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三个工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并投入教学使用。“十三五”末期,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验实训室134 个,总面积15000余平方米,形成建筑、信息、服务、旅游、艺术、汽车、机电、财经、公共等九大类实验实训集群基地。成功引入达内教育集团,以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创业学院”,深入推进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投建多媒体教室65个。通过逐年增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场达到110个,满足了专业考务需求。完成了首本《实践教学白皮书1》。
学校以建设“园林化、景观化、生态化、人文化、艺术化”校园为抓手,加大后勤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了“一院一品、一亭一阁、一步一景”的校园文化环境;先后建设了“桃李园”“海棠园”“月季园”和“芍药园”绿色生态环境;校园整体绿化达到“四季常绿,三季花开”效果,荣获太原市园林单位称号。引入由教育部建立的“农校对接 精准扶贫”实验区项目,在我校设立了示范窗口,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经济网、山西晚报、太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作了报道,并在全省高校率先进行垃圾分类管理,被教育厅典型推广。学校餐饮中心按照“政府扶持、学校主导、企业运作”模式建设,严格源头管理,让师生享受到更多更好的价廉物美的服务。
(五)师资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学校不拘一格引进教学、管理各类人才,并加大在岗教师培训力度,用务实举措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打造了一批热爱科院、热爱民办教育、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创新能力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师资、管理队伍;支撑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截至“十三五”末,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30%以上,外聘高职称教师比例达5%以上,副高以上教师比例达31.1%,硕士以上比例达56.4%。教职工薪酬待遇增幅每年平均保持在13%以上。
(六)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学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一个核心”“两个坚持”“三个优化”“七个措施”等方面,不断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队伍梯队建设;侧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技能提升。学校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围绕学生成长和发展去开展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中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按标准配齐了专职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过硬、创新能力强,具有较高思政教育能力,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我校发展实际的专业化思政工作队伍。截至2020年底,专职辅导员研究生学历占比70%以上;中共党员达到了90%以上。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国家奖、助、贷、减、免、补及评优工作,完善“双百优学生”、“双十佳”、国家奖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优秀毕业生、优秀贫困大学生等的评选工作的流程和评选办法。以出口畅带动入口旺,在招生、教学、思政、资助、帮扶、社团、生活、就业等方面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基本形成了以生为本的工作体系。在文化交流、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七)稳定了办学规模,提升了就业质量
“十三五”期间,学校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调整优化了专科层次教育。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了 14961 人。毕业生年度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年度初次就业率达80%以上,先后多次荣获“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好评与欢迎,学校就业率保持在同类高校前列。
(八)加快了协同育人、合作办学步伐
我校与新西兰国家西部理工学校、奥克兰商学校、新西兰UUNZ学校、美国林肯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加拿大卡普顿大学,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韩国又石大学、新罗大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AAP项目办公室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国内与北京城市学院、南通理工学院、河北美术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致力于开展学生交换学习、学分互认,短期访学、联合培养、海外实习、专升本、本升硕等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海外学习交流平台。
(九)“三创”育人成果丰硕
我校以“1+1”实验班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精神和能力为中心,实现在校学生创业意识培训全覆盖;加大投入,加快就业创业场地建设, 建成学校自有的创业孵化园区一个;从 2016 年开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点带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十三五”期间,宋兴航校长和袁雅倩同学分别荣获“创响山西”十大创业人物; “1+1”实验班获得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人先锋号”荣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得国赛铜奖1项,省赛一等奖6项, 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优秀奖58项。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山西分会场活动中,“1+1”实验班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荣获山西省首届科技工作者大赛铜奖,“智能老人床”和“简茧”智能摘茧机荣获项目最具投资价值奖。在中华职教社省级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省赛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5项、优秀奖3项。
(十)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不断增强
学校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方向,以有教无类、培育英才的公益教育思路和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初衷,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各专业完成了授权审核工作,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六万余名各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极大地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2016年,学校荣获 “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2017年,学校被评为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学校荣获“山西科教兴晋先进单位”;2018年,学校荣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民办教育典范学校”;2019年,学校荣获“山西产教融合先进单位”;2020年,学校荣获“山西创新创业先进单位”。
二、“十四五”发展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发展。
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面临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新形势,面临着教育作为人力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价值作用,高等教育必须领先发展才能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局面已经形成。学校的发展面临着高等教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还面临着国家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和时代课题;面临着必须加快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推进特色发展,高质量教育彰显服务社会能力的新要求,这为高等教育从外延到内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机遇。
作为山西民办教育排头兵,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新要求;面临着山西“十四五”转型出雏形“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如何在高等教育上蹚出一条新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学校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民办高校发展逐步规范。
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9月1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201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学校作为民办普通高校在此背景下,面临着民办高校如何提高质量、树立形象、促进内涵发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核心竞争力;面临着如何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机制优势,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民办高校管理水平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
——民办院校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近几年,全国民办高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北京、陕西、浙江等地,无论是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还是政府的支持力度,都推动当地的民办高校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相对来说,山西对民办高校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不及兄弟省份的同类院校。因此,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周边省份民办高校快速发展新业态带来的冲击;面临着认清发展形势、弄清自身发展优劣势,取长补短,着力提升竞争力的新要求;面临着如何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学校紧跟发展步伐,在应用型高校发挥引领作用。新时代新环境需要民办高校又好又快的高质量发展,这对学校就是机遇,也是挑战。
——所处区位优势突出带来的机遇。
学校地处综改实验区潇河产业园区。作为山西深化综改的主战区,潇河产业园区是国家资源型经济先导区、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上百家高新企业簇拥校园,现代制造业聚集需要大量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加盟。因此,学校面临着园区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缺口,能否承担起人力资源培育,这对学校既是良好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十项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立德树人、培育英才为根本,坚持以本科教学合格水平评估为基础,坚持以治理体系建设为关键,坚持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以金专金课、实验实训建设为突破,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教育创新,抓住高等教育发展和山西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重要机遇,通过5年的努力,将学校建成一所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百强民办本科院校。
(二)十大主要目标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完成新一届党委换届
—师生党员数量达到2000人以上规模
—进一步健全党的纪检、组织、宣传、统战等工作部门建设
—全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全面推进“1421”建设工程
2.实现本科教育全面提质增效
—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本科专业数由31个拓展为45个
—教师人数增长到850人左右
—本科在校人数由14961人增至16000人左右
—新增2个二级学院
3.实现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进一步拓展和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
—组建8-10个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高水平学科团队,每个学院(部)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学科团队
—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增加到10门以上,每个学院(部)不少于1门;实现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到“十四五”末,科研经费累计突破1000万元
—着力建成3-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着力建成1-2个省级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室
—着力建成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实现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
—完善“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和业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建设百名专家教授团
—青年教师博士率达到6%以上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达到35%以上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人一专多能
5.推动学生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围绕“关爱每一位学生,关爱学生的一生”理念,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从管控走向赋能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培养体系中
—配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优化学生干部队伍
—提升资助服务水平,完善“一生一策”帮扶体系
—加强学风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到“十四五”末,学生社团建设不少于100个,快速推进第二课堂建设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6.实现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培育优质生源基地,重点提升生源质量
—完善就业信息预报、预测体系
—优化毕业生信息跟踪系统,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发展动态
7.促进对外合作水平全面提升
—新增10个以上的、与企业合作的实验室,每个学院不少于1个
—建设50个稳定的校外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训基地,每个专业至少对接1个
—组建不少于8个校企合作产业学院
—推进与新西兰西部理工学院、韩国大邱加图立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办学水平
8.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升学校防风险能力,加强年度平安校园考核,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周边环境治理
—进一步加强工会、教代会的建设
—进一步提升学校民主治校水平
—创建省级文明校园
9.完成信息化智慧校园的建设
—进一步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
—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学生管理、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学校资源全成本核算体系
—构建学校现代后勤管理服务体系
10.实现大学校园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建设人文化、园林化相融合的可容纳16000名学生的新型校区
—完成新校区15万平米的建设任务,新建实验大楼、工程训练中心、学生公寓、校医院、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11个单体建筑,实现教学功能的全覆盖
—改善全校教职工的居住环境,新增教师公寓面积不少于3万m2
2025年学校发展量化主要指标
项目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规
模
学
生
全日制在校生(标准生、人)
14961
16000
教师结
构
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30
35
外籍教师(专兼职)
0
5
硕士以上比例(%)
56.4
85以上
副高以上比例(%)
31.1
35
水
平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0
1-2
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个)
0
3-5
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个)
0
1-2
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项)
0
3
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项)
0
1个以上
省部级教学成果获奖(项)
3
6
教师人年均发表成果(部、篇、项)
0.3
0.5以上
国家级一流课程(门)
0
3门以上
省级一流课程(门)
3
8门以上
承担科研项目(项)
99
100
获取科研经费(万元)
63.4
1000
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例(%)
2
5以上
毕业生就业率(%)
80
90以上
四、“十四五”时期十项主要任务
遵循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按需培养人才,以规范和创新为主题,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为重点,抓住机遇谋发展,扬长避短谋发展,错位思考谋发展,深化改革促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引领、依法治理、改革创新、卓越提升”发展战略,实施“十大工程”:
(一)推动立德树人工程
校党委围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党建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德育工作机制,助推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学校党建工作要抓示范带头,抓党员教育管理,抓党建品牌建设,强化政治引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师生,强化制度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1421”建设工程,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一体化融合,加大力度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四史教育”“微党课”等教育,将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全过程。
(二)推进以评促建工程
全面实施十百千万“雷霆行动”计划,明确十大工作举措,开展百日冲刺活动,落实千项工作任务,推动万人行动计划,全面建立《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迎评促建结构体系》,对标对表,查找差距,提出整改办法,全力做好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建立规范、专业、高效的本科合格评估建设团队,通过多元化、全方位、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圆满完成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任务。同时,创造条件,在合格评估通过后,积极争取设立专业硕士授权点。
(三)建设应用型高校标准工程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九双百”标准落实到位,切实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内涵建设指标和外延建设指标两方面考量评价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坚持育人为本,能力本位,全面发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中突出“一专多能、活学活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强化内涵建设工程
1.学校大力弘扬自信自立自强,创新创造创业,品位品质品牌的“三三精神”,分别完成“五个基地三个园区”的创建工作。五个基地为:创建大学生创业励志基地;创建社区文化教育发展基地;创建晋商传播教育基地;创建三晋人文历史教育基地;创建民办教育研究基地。三个园区即打造山西民营科技创新园区;打造唐风晋韵特色的文化园区;打造民办教育示范园区。
2.提高招生就业质量。“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以“出口畅”带动“入口旺”, 着力构建招生与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到“十四五”末期,学校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将稳定在16000人左右,学校将开设本科专业45个左右,学校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优化毕业生就业结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五)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1.加强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必须紧紧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合格人才。学校将以山西省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以学校现有的特色专业为基点,按照“市场优先、优势突出、交叉更替、逐步调整”的思路,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专业,突出办学特色,整合新兴和传统专业,设置市场急需专业。积极打造结构严密、布局合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群。通过新建、发展、改造与整合,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丰富和充实专业内涵,凝炼和建设重点专业,新建一批新兴专业,巩固和发展一批应用技能型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建设目标。同时,根据学科建设情况,到“十四五”末,申请不少于两个专业硕士点。
2.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各专业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通过举办创业学院和“1+1”实验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形式,积极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创新基地建设计划的实施;全面深化“应用型”教育模式,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造就一大批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应用型人才。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突出“一个中心两条线”,“一个中心”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两条线”分别是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突出特色架构,强化学科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强化质量保障。通过平台保障,不断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建立师德教育、监督、考评制度,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服务于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按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要求,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重点,以学科为龙头,各专业进一步充实1-2名拔尖学科团队,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和吸纳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提高学校的层次。通过薪酬待遇、股权激励和安居工程的“三棵树”工程,筑巢引凤,实施教师职称学历提升、师资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着力于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拨与培养,建立有利于教师晋升的激励机制,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师资队伍数量更为充足、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得到稳步显著提升。
(七)深化产教融合工程
学校将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山西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为平台,实现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重点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主动融入山西省综改试验区的功能需求,实行技能培训;积极与潇河园区太原起步区联系,形成互助的联动机制,共同融入、互助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建立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成立山西应用科技教育集团,分别与山西省内200家企业、200所中职高中学校建立校企合作、院校对接的“双百联盟”机制。
(八)推动文化育人工程
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打造“书香校园”“礼仪校园”“健康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五大文化工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德育养成、应用技能、社团建设、校园活动、整体氛围”五大板块,在突出其特色的原则下,构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网络化、人文化、园林化”的校园文化体系;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发挥精神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形成“五个工程五板块、四化三育全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九)提升服务质量工程
1.加强办学条件的完善,组建后勤物业公司,全面实现企业化、社会化的规范管理,全面服务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提升我校优势学科(专业)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促进产学研相互结合,推出一批具有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
2.着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实现“智慧校园”全覆盖,为学校师生提供科学、教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完成西区建设工程。新校区总体规划由行政办公区、公共教学区、公共实验区、资源共享区、学生生活服务区、教工生活区、医务服务区、体育运动区组成,满足近两万人的服务需求,力争将学校建成一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管理高效的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大学的校园。
(十)打造文明校园工程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核心,将“四史”教育融入课堂,提炼“科院精神”,弘扬“三三”理念。巩固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推进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载体的校园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创新广播、报刊、网络等融媒体宣传手段,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打造科院文化品牌,构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传播新体系,推进我校文明校园建设水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保障作用
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委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和引领作用。第二,坚持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水平,完善校长负责、党委监督、民主管理的学校领导体制,做到决策科学、民主管理、程序规范。进一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大学章程建设,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办学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三是深化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减少管理“行政化”,突出为教学服务的办学理念。四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管理,构建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管理体系,明确责、权、利关系,合理扩大院系的自主权,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
(二)加强管理制度保障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学校管理特点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努力建设符合我校实际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环境。二是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高效落实管理制度的保障建设。
(三)加大经费保障投入
一是开拓资源渠道,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努力扩大学校经费来源,在争取政府资源的同时,努力实现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加强绩效考核力度,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吸引相关企业为学校投资融资1个亿;学校保障配套资金,完成新校区的建设任务。三是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四是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证贫困学生圆满完成学业。
(四)加强安全稳定保障
一是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各种防范演练,保障校区正常教育秩序和全体师生的安全。二是学校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五)强化精神动力保障
大力弘扬自信自立自强,创新创造创业,品位品质品牌的“三三精神”,将“三三精神”转化成内生动力,转化成科院力量、科院智慧、科院精神,转化成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激发强劲士气,激发昂扬斗志,为顺利完成“十四五”各项任务奠定强大的精神动力。